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公里,跨于洨河之上,俗称赵州桥。这座桥是隋匠李春主持建造的,建于隋大业年间,距今已近1400年。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。
2.昂
斗拱中的构件,结构上为斜向悬臂梁,斜向下垂的构架。起杠杆作用。
3.抱头梁
抱头梁长一步架,承担一个檩子的力。在檐口处的梁,有斗栱时叫挑尖梁,无斗栱时叫抱头梁。
4.补间铺作
宋式外檐斗拱根据位置的不同,分为3种。柱头上的称“柱头铺作”,角柱上的称“转角铺作”,位于两柱间额枋上的斗拱,称“补间铺作”。起到支撑屋檐重量和加大出檐深度的作用。通常当心间用2朵,其他次、梢间各用一朵,尽量分布大体匀称。清式建筑中成称补间铺作为平身科。由于清式建筑的斗拱的结构的蜕化,比例缩小,装饰性加强,补间铺作由宋式的一到两朵增加到了四到六朵。
5.包袱
包袱是清代苏式彩画中的一种枋心形式。其特点是把檐檩、檐地板、檐枋联成一体。包袱边缘用折叠的退晕曲线,称为烟云,可加强图案的立体感与透视感,模糊了界限的边缘。包袱心内可画山水、人物、翎毛、花卉、楼台、殿阁等画题。包袱的运用,使得苏式彩画不同于殿式彩画的程式化,画题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,有意模糊界限,呈现出欢乐活泼快乐的性格,赋予了苏式彩画变通,风趣丰美的格调,著名实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等。
6.抱鼓石
一般位于宅门入口、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,是“门枕石”的一种。清代勾阑中与石栏杆配套的构件,采用“抱鼓”的形象可灵活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,是很有创意的设计。用于栏杆结束处,阻住栏杆不使他掉下来。另为优美形象,作为栏杆的尽端处理,抱鼓石分件少,体现了清式勾阑相比宋式勾阑更加庄重、稳定、强劲的风格。
7.北京宪章
《北京宪章》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,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,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,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。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,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、理论与实践、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,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。面临新的时代,宪章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:变化的时代,纷繁的世界,共同的议题,协调的行动。
8.宝城宝顶
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者长圆形的城墙,里面垒土封顶,使之明显突出(明十三陵、清东西陵)
9.步
木构建筑屋架上相邻槫(清称檩)之间中心线的距离,各步距离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“通进深”,简称为“进深”,清代各步距离相等,宋代有相等的,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律排列的
10.穿斗式
我国木构架建筑结构体系之一,其特点是: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,形成一榀榀的房架,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。在沿檩条方向,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,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。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,疏檩的柱子直接落在地上,密檩是不完全的梁柱支撑。尽量用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,尽量用小材取代大材,简化屋面构造,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。用于用材小,整体性强的建筑。穿斗式木构架主要用于南方,因其不能适应较大空间,所以不用于官式建筑中。它具有灵活性,与抬梁式木构架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机制。
11.侧脚
侧脚是宋式建筑大木作构造手法,《营造法式》规定: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,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,而角柱则同时在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,从而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,柱头向内收进,能够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,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,以防散架或倾侧。此法施工较为麻烦,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,最后废弃不用,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。